- 2022-05-17 发布 |
- 6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多途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pdf
多途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InterventionofMulticomponentStressManagementGroupCounselingonCollegeStudents作者姓名:汪媛媛Name:WangYuanyuan导师:徐长江一●t,一1●_5upervisor:XuChangj1ang学科(专业):应用心理学Major:Appiiedpsychology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InstituteofEducationalScience,ZhejiangNormalUniversity 多途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摘要!]llllllllillMlilllllllll1]lllllllllIY2194842随着社会的变迁,大学生所面临的环境对他们的要求也同趋复杂化、多元化、高级化,这使得大学生承受着日益严重的心理压力。这让高校管理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究竟该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去指导大学生如何有效的管理压力。团体辅导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干预的有效性已经被国外少数研究者证实,但是整体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和深入,范围也仅仅局限于单一疗法的干预效果。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只局限于大学生的压力源分析讨论这一部分,研究领域有待拓展及深入,更加亟待增加更具有实用性的干预方案的出现。因此,本研究为了深入探究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干预效果,在对浙江省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进行调查访谈的基础之上,设计了大学生压力管理的多途径干预辅导方案,通过多途径压力管理方案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团体进行干预,探讨该方案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改善是否有立即性的辅导效果。本研究主要包括两个主体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在文献分析和部分访谈资料的基础之上整理设计了多途径大学生压力管理的团体辅导方案。第二部分,是运用该团体辅导方案,招募筛选20名大学生,采用等组前后测实验设计方式将大学生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组控制组各10人,对实验组学生实施每周2次、每次90分钟,共计7次的团体辅导。控制组在此期间不接受任何团体辅导,在实验前后均对实验组控制组被试进行《大学生心理压力问卷》(含《大学生压力源问卷》、《大学生压力反应问卷》和《大学生压力应付策略问卷》)的测量。采用问卷的前后测得分结合团体辅导过程中收集的书面材料以及部分事后访谈资料,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如下:1。从量化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多途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对实验组成员的不良压力反应水平的降低具有立即性辅导效果。在各个分量表上,实验组成员在学习能力下降、躯体不适、负性情绪水平的降低上具有显著性效果,但是在自杀 倾向这个维度上没有显著性效果,这是因为在前测阶段的数据分析就表明实验组被试在自杀倾向这个分量表上的均分是很低的,表示绝大多数成员的压力水平属于可控范围,没有威胁到生命安全。2.从量化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多途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对实验组成员的压力应付方式由消极应对向积极应对方式的转变上具有立即性辅导效果。3.从质性材料的分析结果看,多途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方案得到了大多数实验组成员的喜爱和肯定,主要表现在成员们非常喜欢活动游戏分享讨论的团辅方式,使他们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与接纳,对压力事件的理性认识,并且学习到了切实可行的压力管理的技巧和方法。关键词:多途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大学生,心理压力II InterventionofMulticomponentStressManagementGroupCounselingonCollegeStudentsAbstractAlongwiththechangeofsociety,theenvironmentdemandcollegestudentsbecomemoreandmorecomplicatedanddiversified,highgrade,itplacesthecollegestudentsundertheincreasinglyseriouspsychologicalpressure。Socollegeadministratorsandpsychologicalhealtheducationworkershavetothinkabouthowtoguidecollegestudentstomanagementpressureeffectivethroughtheeffectiveway.Thegroupcounseling’Seffectivenessforcollegestudents’psychologicalpressurehasbeenconfirmedofthevalidityofafewresearchersabroad,buttheoverallresearchisstillnotperfectandthorough,andthescopeisalsoonlylimitedtoasingletherapyjSinterventioneffect.Anddomesticscholars’researchfocusedonlyoncollegestudents’stressor,theresearchfieldhastobeexpandedin·depth,weneedtoincreasepracticaloftheinterventionplans.Therefore,inordertodeeplyexploretheinterventioneffectofthegroupguidancetocollegestudents’psychologicalpressure,basisoftheinvestigationfacetotheZhejiangNormalUniversitycollegestudents’psychologicalpressure,thisstudydesigntheinterventionprogramofcollegestudents’stressmanagementgroupcounseling.Usethisprogramtointervenecollegestudents.todiscussiftheprogramhastheimmediateeffects.Thisresearchmainlyincludetwomainbodyparts,thefirstpart,baseontheliteratureanalysisandsomeinterviewmaterialwedesignthecollegestudentsstressmanagementgroupcounselingscheme.Thesecondpart,isusingthegroupcounselingschemetoexaminetheeffectofthecollegestudents,20collegestudentsareassignedintoexperimentandcontrolgrouprandomly.Theexperimentgroupstudentswillacceptgroupcounseling2timesperweek,everytimelastabout90minutes,thesumisseventimes.Theotherstudentsdidn’tacceptanytreatment.III Beforeandafterthegroupcounseling,allstudentswilltexttheuniversitystudents’psychologicalpressurequestionnaire.Baseonthequestionnairescoreofmeasuredbeforeandafterscoringgroupcounselingwithgatheredduringthewrittenmaterialandpartoftheeventinterviewmaterial,theexperimentresultswereanalyzedanddiscussed.Theresultswereasfollows:1.Quantitativedatafromthestatisticalanalysisresult,pressuregroupcounselingmanagementtothemembersofthefallinthelevelsofbadstressresponsehaveimmediateeffectofcounseling.2.Quantitativedatafromthestatisticalanalysisresultshowthatgroupcounselingmakethememberstodealwithstressfromnegativepressuretoactiverespond.3.Fromtheanalysisofthematerialqualitativeresultsshowthestressmanagementgroupcounselingschememembers’attitudeiswillingnessandaffirmative,itreflectedinmostofthememberslikeactivitiesofthegamesharegroupauxiliarymethod,whichtheydeepenedtoselfknowledgeandacceptance,therationalknowledgeofpressureevents,andtheylearnpracticalstressmanagementtechniquesandmethods.Keywords:multicomponentapproachstressmanagement,groupcounseling,collegestudents,psychologicalstressIV 目录摘要⋯⋯⋯⋯⋯⋯⋯⋯⋯⋯⋯⋯⋯⋯⋯⋯⋯⋯⋯⋯⋯⋯⋯⋯⋯⋯⋯⋯⋯⋯⋯⋯IAbstract⋯⋯⋯⋯⋯⋯⋯⋯⋯⋯⋯⋯⋯⋯⋯⋯⋯⋯⋯⋯⋯⋯⋯⋯⋯⋯⋯⋯⋯⋯⋯⋯⋯⋯⋯⋯⋯⋯⋯⋯III绪{仑⋯⋯⋯⋯⋯⋯⋯⋯⋯⋯⋯⋯⋯⋯⋯⋯⋯⋯⋯⋯⋯⋯⋯⋯⋯⋯⋯⋯⋯⋯⋯⋯⋯⋯⋯⋯⋯⋯⋯⋯⋯1l问题提出⋯⋯⋯⋯⋯⋯⋯⋯⋯⋯⋯⋯⋯⋯⋯⋯⋯⋯⋯⋯⋯⋯⋯⋯⋯⋯⋯⋯⋯21.1文献综述⋯⋯⋯⋯⋯⋯⋯⋯⋯⋯⋯⋯⋯⋯⋯⋯⋯⋯⋯⋯⋯⋯⋯⋯⋯⋯⋯21.2国内外心理压力研究现状及不足⋯⋯⋯⋯⋯⋯⋯⋯⋯⋯⋯⋯⋯⋯⋯⋯111.3已有研究的不足⋯⋯⋯⋯⋯⋯⋯⋯⋯⋯⋯⋯⋯⋯⋯⋯⋯⋯⋯⋯⋯⋯⋯..141.4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51.5研究构想与假设⋯⋯⋯⋯⋯⋯⋯⋯⋯⋯⋯⋯⋯⋯⋯⋯⋯⋯⋯⋯⋯⋯⋯..161.6本研究中的概念界定⋯⋯⋯⋯⋯⋯⋯⋯⋯⋯⋯⋯⋯⋯⋯⋯⋯⋯⋯⋯⋯..172多途径压力管理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形成⋯⋯⋯⋯⋯⋯⋯⋯⋯⋯⋯⋯⋯⋯⋯.192.1研究目的⋯⋯⋯⋯⋯⋯⋯⋯⋯⋯⋯⋯⋯⋯⋯⋯⋯⋯⋯⋯⋯⋯⋯⋯⋯⋯..192.2研究过程⋯⋯⋯⋯⋯⋯⋯⋯⋯⋯⋯⋯⋯⋯⋯⋯⋯⋯⋯⋯⋯⋯⋯⋯⋯⋯..192.3方案设计⋯⋯⋯⋯⋯⋯⋯⋯⋯⋯⋯⋯⋯⋯⋯⋯⋯⋯⋯⋯⋯⋯⋯⋯⋯⋯一192.4方案文本⋯⋯⋯⋯⋯⋯⋯⋯⋯⋯⋯⋯⋯⋯⋯⋯⋯⋯⋯⋯⋯⋯⋯⋯⋯⋯一243大学生压力管理的干预研究⋯⋯⋯⋯⋯⋯⋯⋯⋯⋯⋯⋯⋯⋯⋯⋯⋯⋯⋯⋯.253.1研究目的⋯⋯⋯⋯⋯⋯⋯⋯⋯⋯⋯⋯⋯⋯⋯⋯⋯⋯⋯⋯⋯⋯⋯⋯⋯⋯..253.2研究假设⋯⋯⋯⋯⋯⋯⋯⋯⋯⋯⋯⋯⋯⋯⋯⋯⋯⋯⋯⋯⋯⋯⋯⋯⋯⋯..253.3研究方法⋯⋯⋯⋯⋯⋯⋯⋯⋯⋯⋯⋯⋯⋯⋯⋯⋯⋯⋯⋯⋯⋯⋯⋯⋯⋯..253.4研究结果一:量化分析⋯⋯⋯⋯⋯⋯⋯⋯⋯⋯⋯⋯⋯⋯⋯⋯⋯⋯⋯⋯..303.5研究结果二:质性分析⋯⋯⋯⋯⋯⋯⋯⋯⋯⋯⋯⋯⋯⋯⋯⋯⋯⋯⋯⋯..344研究反思与展望⋯⋯⋯⋯⋯⋯⋯⋯⋯⋯⋯⋯⋯⋯⋯⋯⋯⋯⋯⋯⋯⋯⋯⋯⋯.414.1研究结论⋯⋯⋯⋯⋯⋯⋯⋯⋯⋯⋯⋯⋯⋯⋯⋯⋯⋯⋯⋯⋯⋯⋯⋯⋯⋯..4l4.2研究反思与对未来研究的建议⋯⋯⋯⋯⋯⋯⋯⋯⋯⋯⋯⋯⋯⋯⋯⋯⋯..4l参考文献⋯⋯⋯⋯⋯⋯⋯⋯⋯⋯⋯⋯⋯⋯⋯⋯⋯⋯⋯⋯⋯⋯⋯⋯⋯⋯⋯⋯⋯.44附录⋯⋯⋯⋯⋯⋯⋯⋯⋯⋯⋯⋯⋯⋯⋯⋯⋯⋯⋯⋯⋯⋯⋯⋯⋯⋯⋯⋯⋯⋯⋯⋯⋯⋯⋯⋯⋯⋯⋯⋯⋯..48致谢⋯⋯⋯⋯⋯⋯⋯⋯⋯⋯⋯⋯⋯⋯⋯⋯⋯⋯⋯⋯⋯⋯⋯⋯⋯⋯⋯⋯⋯⋯⋯⋯⋯⋯⋯⋯⋯⋯⋯⋯⋯..5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54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55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55V 多途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绪论压力,这个名词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一提出来,让我们能联想到的就有很多,从小学生不堪课业重负到高考生的巨大备考压力,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到普通大众的住房买房难,从当前物价上涨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巨大的不堪承受的日常消费生活压力到社会上不断报导的极端解压案例,都给心理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当前社会的快节奏与生活重负已使得各个年龄与不同社会层面的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大学生所面临的环境对他们的要求也同趋复杂化、多元化、高级化,这使得大学生承受着同益严重的心理压力。很多大学生都会面对大量的生活变化群(clusteringoflifechanges,如第一次离家、结交新朋友、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承担更多责任等),他们还会经常遭遇纷繁的日常烦扰(dailyhassles,如时间紧迫、学习压力、考试等),另外还有学业压力、经济压力、角色困难(roledifficulties)、职业选择等诸多困难,所有的一切都是大学生的压力源,如果不能成功应对(successincoping),便产生心理压力。特别是近期社会上、校园里频繁出现的由于大学生心理压力过重导致的过激事件,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学校管理者究竟该如何通过有效途径、采取切实措施,降低甚至杜绝这一类现象的发生。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深入探讨的问题。我国学术界教育界关于大学生压力管理问题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挖掘深度也不足。相对国外的同类研究,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略显不足。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丌始对减轻个体的压力、学习压力管理技巧与策略有了新的认识,大学生的压力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基于以上考虑,关注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提高其对压力的正确认知、剖析大学生的压力影响因素、进而针对性的提升大学生压力管理技巧与应对能力,就成为当前摆在心理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1.1文献综述1问题提出1.1.1心理压力的定义和内涵从词源上看,压力(Stress)这个词是从古法语中的“destress”引进英语的。古法语中的destress,指的是“置于狭窄和压迫之中”。后来在演变的过程中前缀被省掉演变成了“stress”。而在现代英语中一般将压力译为“Stress”,有应激、紧张、紧迫、重压的意思,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压力”或者“应激”。现在大多数人使用“压力”这个词。虽然在HansSelye(1936)首次提出这个概念之后出现了很多从不同角度的定义,如Selye(1974)提出的著名的关于压力的定义,“对施加于身体上的任何需求的非特异性的反应”。Lazarus和Folkman(1984)将压力定义为“个人和环境之问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被个人评价为疲劳的,或超越了他或她的心理资源,并危及他或她的健康”。加拿大生理心理学家HansSelye于19世纪50年代在其描述“一般适应症候群”(GeneralAdaptationSyndrome,GAS)的时候第一次提到压力(Stress),认为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而引发,并且是非特异性的f0’DonnellEJ.,1976)。美国当代著名的压力与应对心理学家拉扎勒斯(Lazarus)认为,压力是指环境或内部的需要超出个体、社会系统或机体组织系统的适应能力。在传统意义上,国内学者们倾向于把压力分成三个主要成分,即压力源(stressor)、压力感和压力反应。压力源也称压力事件,是指引起压力的客观刺激,包括生物性压力源,精神性压力源和社会环境性压力源;压力感是由压力源 1问题提出引起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压力反应则是在压力感持续作用下所产生的个体在生理及心理上的反应(郭双,2005)。但我们可以将压力总结为是个体对某一没有足够能力应对的重要情景的情绪与生理紧张反应,包括个体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唤醒。而当代的大学生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赵冬梅,苟增强(2010)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压力有可能是机遇,也有可能是威胁,既可以把你历练得更加积极健康,也可能使你变得更加糟糕。综合以上材料,本研究中将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概念界定为大学生在同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对某一没有足够能力应对的重要情景的情绪与生理紧张反应,包括个体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唤醒。1.1.2心理压力的测量研究目前,测量心理压力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开放式调查,受试者根据个人情况自由回答。另外一种是使用标准化的心理压力量表(肖水源,1991)。1967年,ThomasHolmes与RichardRahen(SelyeH.,1956)编制了第一份包含43个条目的社会再适应等级量表(SRRS),丌拓了对心理压力的量化研究途径。杨德森(1990)和张明园教授(i993)等结合我国国情先后编制了两套《生活事件量表》(LES),两套量表分别针对不同的情况.目前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多项研究中。吴丹桂(2009)指出刘贤臣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所扮演的家庭社会角色,编制的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Self-RaingLifeEventsCheckListASLEC),在经过对一千多名中学生的测试之后,证明了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1.1.3压力源的概念和分类张军良(2009)的研究中认为,压力源(Stressor)是指任何能够被个体知觉并产生正性或负性压力反应的事件或内外环境的刺激。任何与机体原有的生理及心理状态相异的因素都能够构成压力源(张军良,2009)。 1问题提出Hlomes和Rahe为了辨别出哪种生活上的变化能够引起个体最大的压力反应,率先对压力进行了定量研究。他们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即“生活事件”,而压力源则是一种典型的生活事件(张军良,2009)。近些年来,学者们对于心理压力源的研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展,产生了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结果。Lazarus等学者把造成压力的事件或者情境分为:同常生活琐事挫折、冲突、压迫等(肖水源,1991)。国内学者张春兴认为压力有着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突发性的事件,由于个体脱离了那个环境进而使自身的压力能够得到迅速的缓解;另一类是个体虽然认识到生活环境中存在着自己无法解决的压力情境或者事件,但是由于个体自身的原因,没有办法去立即消除它,进而使个体在心理上感受到压力,这种接近日常生活的现实的压力我们称之为“生活压力”。他认为“生活压力"应该作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张军良,2009)。还有学者将压力源分为生物性压力源、精神性压力源以及社会环境性压力源三个维度。1.1.4压力反应的概念界定一fl,理压力反应(应激反应)的概念,最初是由Selye提出的(PhillipL.Rice,2000),而这种定义的内涵一般只包含生理上的反应。而Lazarus提出的认知评价模型中认为压力反应是个体对压力情境或压力事件认知评价的结果,这个结果是个体在压力源作用下最终的反应(谢黎红,2008)。也有人将压力反应定义为人对压力事件的反应。王明辉、张淑熙在“应激研究综述”中将心理压力反应定义为:一fl,理——生理反应主要是指各种情绪反应及生理指标的变化,如个体产生焦虑、情绪低落等心理指标,高血压、头痛、失眠、溃疡等生理指标(王明辉,张淑熙,2003)。也就是说,压力反应可能表现为一时的情绪反应,也可能是一个逐渐累积变化的过程,从而引起个体生理的、行为的以及认知反应的变化。压力反应目前尚并没有比较明确的操作性定义,笔者认为心理压力反应就是由外在压力事件或者情境引起个体的生理、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它是个体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I问题提出长期处于产生压力反应的学生更容易具有强迫、敌对、偏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及人际关系敏感和睡眠问题(谢黎红,2008)。大学生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以及各种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问题,都与压力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的压力反应一般都是其心理危机的开端。1.1.5压力应对的概念界定郭双(2007)年的研究中提到,Lazarus和Folkman(1984)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在成人压力模型、认知评价和应对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应对是“个体做出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努力,以处理那些超出个人能力资源的特定的内外在要求的过程”。郭双(2007)认为压力应对应该被看作一个动态系统,随着刺激物的改变而改变,它直接指向解决自身和环境关系的压力或指向减轻引起压力的消极情绪(郭双,2007)。杰夫和巴斯特(Joff&Bast,1978)的定义是:“应对是反映人对现实环境有意识的、灵活的和有目的的调整行为。”陈盛伏,陈演江(1998),认为应对是个体对生活事件或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国内学者肖计划(1992)在界定应对时,认为尽管迄今这些认识还存在分歧,但就应对的本身而言,应对可理解为:个体在应激环境或事件中,对该环境或事件做出认知评价之后为平衡自身精神状态所采取的措施(肖计划,许秀峰,1996)。曾吉雄(2001)认为应对是对压力的反应,当个体与情境产生冲突时,为避免发生威胁、焦虑所采取的处理和解决方法的行为方式(谭锦花,2007)。黄希庭等(2000)指出,应对是个体面临挫折和压力时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做出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过程,是社会适应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杨文萍,2008)。他认为个体的应对方式是个体自身的稳定因素与情境因素交互作用下的结果(黄希庭,余华等,2000)。本文在广泛理解各种应对定义的基础上,比较赞同的应对定义即个体在面对压力情境或者事件时,运用内外部资源,做出相应的认知调节和行为努力的过程。 1问题提出1.1.6压力管理的相关介绍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同俱增的压力逐渐受到大家的重视,由于身体、情绪与心智会因压力反应的存在而产生焦虑、气愤、敌意、害怕等适应障碍,因此有效的压力管理可以增加个人对压力的认识与处理能力,实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压力管理即是个体面对压力的因应方式,其目的除了要减轻或者消除个体所承受压力的影响外,亦积极扮演着预防压力的角色。而本研究中是侧重于压力管理方案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研究,而压力管理的研究国内外也早有涉及。压力管理最初创始的目的在于预防压力,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模块,有生理适应、运动、时间管理课程以及冥想放松训练等。压力管理的目标是希望减少身体的不适、使疾病不会继续发展或者恶化,因此,主要目标就是希望压力的减少,进一步如果可能的话,还希望兼具问题及情绪取向的建设性建议,能够降低这些负面情绪反应和表现的频率、强度和次数。其中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式管理方法,有能够减少疼痛及发病的危险作用。也有学者认为压力管理训练(Stressmanagementtraining)其实质上是使受众有系统的获得认知、技巧与态度,进而改变参与者因应压力的决策能力。压力管理是一种多种技术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名词,主要是被用来减轻压力、紧张和焦虑情绪的影响力。我们知道,对于压力的预防一般有三种层次,分别是初级预防,比如减少外来的压力源;次级预防,比如压力管理;三级预防,比如类似心理咨询的课程。而所谓二级预防的含义,就是关注在能透过教育和训练活动来增加个体的觉察能力以及改善个体的压力管理技巧、进而迅速的对经受的压力察觉并且进行管理上。那么作为二级预防的压力管理训练便是帮助个体去认识压力的症状表现,并去克服压力相关的负面感受。压力管理一般可以分为组织和个体两个水平。组织水平的压力管理试图改变那些可能给员工带来压力的工作环境特性,如任务重新设计,改善工作环境、建立弹性工时制、参与管理、工作角色分析、目标设置、提供社会支持、建立凝聚团队、建立公平的雇佣关系等等(Hurrell,Murphy,1996;Levy,Wegman,1995)。个体水平的压力管理通过改变或指导个体,使其获得预防、控制或降低工作6 1问题提出压力的技能。它一般分为压力源导向(初级预防),反应导向(次级预防),以及症状导向(三级预防)三个层次。Cooper和Cartwright(1997)指出压力源导向的策略通常包括用于提升适应与应对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其目标在于改变人们对于感受到的压力源的行为反应。具体策略包括时问管理、目标优先次序的设定、自我肯定训练、问题解决、决策、关系建立以及冲突解决等。而反应导向策略关注于压力的生理与心理的反应(Cooper,Cartwright,1997)。其中心理导向的策略用于培养对于压力源的知觉与认识,并且教授应对压力的认知技巧,如不合理信念的去除、价值澄清、认知的重新估价、认知重构、认知演练等等。生理反应导向的策略用来化解个体面对压力的生理反应(Cooper,Cartwright,1997)。具体策略包括放松、冥思、深呼吸、生理反馈、按摩、自生训练、瑜伽以及体育锻炼等。症状导向的策略通常是当个体不能成功地应对压力源,进而产生显著的生理与情绪方面的健康问题时加以运用(Cooper,Cartwright.1997)。尽管理想的压力管理应包含个体与组织水平的因素,然而由于组织水平的干预存在着较多的限制因素,诸如缺乏高层领导的支持,经费方面的限制、以及组织干预策略操作上的复杂性,使这方面的干预通常难以进{y(Gigaeta1..2003)。所以个体水平上的干预措施往往是研究者更好的选择。如前所述,个体水平的压力管理包括了一系列干预措施,但各种措施在具体应用上是有所区别的。放松技术主要关注于减少压力的生理方面的症状,然而对于认知因素以及外部因素没有或者很少有影响。尽管放松技术的效果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验i正(Forbes&Pekaia,1993;Lehreretal,1994),然而其效果是短期的,这被认为是由于它对于压力的评估没有影响造成的(Zakowski,Hall,&Baum,1992)。而认知一行为的途径,如认知重构技术、社会与应对技能训练,其目的是通过增强个体应付技能的质量,以改变对于压力威胁的评估(DZurilla,1990;Pretzereta1.,1989),进而带来更为长期的效果。Lehrereta1.(1994)对于各种不同的压力管理技术的效果差异进行了综述。他们认为各种方法(如肌肉放松法以及关注于认知或行为的方法)都会产生一般性的松弛反应。另外,他们认为各种技术也会有与松弛反应不同的一些效果。同样的,Murphy(1996)在对工作场合中压力管理的健康效果的文献综述中,认为与使用单一技术相比,使用几种技术的结合,即采用多途径(multicomponentapproach)J羞行综合的压力管理会更为有效。这种途径倾向于通过对影响压力过程的各个方面进行干预来减轻压力的有害效应。同时,由于许多技术被提供给员工, 1问题提出所以个体有机会找到至少一种技术,使其更能满足自己的实际要求。1.1.7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介绍团体心理辅导是相对于个体心理辅导而言的概念,是一种在团体的情境下由团体领导者协助团体成员开发潜能、解决心理困扰的方法(钱久李等,2010)。团体心理辅导是特指在团体情境下展开的一种心理辅导的形式,团体成员在团体领导者的良好的引导与辅导之下,在与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与交往中,通过不断的观察学习和体验来更深入的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并且不断的调整与他人的关系,激发了个体的潜能,增强了自己的适应能力。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能够增进成员对自己和对他人更好的认识,促使成员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良好行为方式,提高成员的社会适应性,和促进成员的心理健康(张建英,2009)。1.1.7.1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范围团体咨询具有心理治疗和教育学习两方面的功能。某些团体咨询着重于帮助个体在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做出根本性的改变。另外一些团体活动侧重于教育目的,教给成员具体的处理技巧。应用的领域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领域:在一些类似于精神病医院的公共事业领域,咨询师需要为那些具有各种心理问题的病人设计和指导各种团体咨询活动,诸如为即将康复出院重返社会的病人或者病人的家属提供这种类似的服务。在这种医院里,您可以发现各式各样的治疗小组,如领悟疗法小组(insightgroup),重新振作小组(re.motivationgroups),自信心训练小组(assertiontraininggroups),丧亲心理调整小组(bereavementgroups),游戏疗法/I作疗法小组(recreational/vocationaltherapygroups),等等。而作为在社区的心理健康中心、大学的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或者治疗诊所工作的心理工作者,应当能够为各种不同背景的团体咨询治疗服务。来访者可能在诸如年龄、心理问题的类型、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种族、名族以及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社区心理服务中心在团队心理咨询的领域以及扩大到包括妇女问题解决小组、男性自我意识觉醒训练小组(consciousnessraisinggroupsformen)、酗酒少年干预小组(groupsforchildrenofalcoholics)、心理支持小组(supportgroups)、癌症患者治疗小组groupsforcancerpatients)、饮食障碍治疗小 l问题提“1组(eatingdisordersgroups)、危机干预d,宝H(cfisisinterventiongroups)、老年人小组(groupsforseniorcitizens)、艾滋病治疗小组(HIV/AIDSsupportgroups)、治疗滥用药物倾向(substallceabuse)的小组,等等。我们在学校里的团体咨询应该主要是处理大学生在学习、职业、个人和社会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作为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应该明白如何成立各种小组,诸如生涯规划小宝H(careerexplorationgroups)、自尊培养4xfH(self-esteemgroups)、离婚子女小组(agroupforchildrenofdivorce)、问题儿章小-幺H(groupforacting-outchildren)、人际技能培养小组(inte印ersonalskillstraininggroups)以及促进个体成长的小组(personalgrowthgroup),等等。总体来说,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范围还是非常广泛的。这也主要归因于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就是相对于一对一的个体心理咨询来说,团体心理辅导适用范围更广、效率更高、可以使很多的成员在团体互动中寻求心理问题的解决。1.1.7.2团体的分类教育者对团体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如美国咨询学会的一个全国分会——团体工作专家学会(ASGW)为四种团体设定了培训标准:辅导/心理教育团体、咨询/人际问题解决团体、心理治疗/人格重塑团体、任务/I作团体。格拉一]-(Gladding,1995)罗列的团体类型包括:团体辅导、团体咨询、团体心理治疗以及其他一些具有特殊传统和历史意义的团体种类。根据团体的不同目标,我们将团体划分为七种类型。有些目标反映了成员在团体中的所得,另一些则反映了成员在团体中的行为(EdE.Jacobs等著,2009)。第一种是教育团体。在每个这样的团体中,团体的领导者要提供信息,然后引发团体成员的反应和讨论。领导者有时是作为教育者,有时是作为讨论的推动者。第二种是讨论团体。在这种讨论团体中,焦点通常是与某个主题相关的,而不是关于任何成员的个人问题,其目标是为了使提供给团体成员分享观点、交流信息的机会。第三种是任务团体。任务团体是一个需要完成特定任务的团体,比如在精神病房里讨论一位患者的问题、解决房客之间的冲突或者决定学校的政策。这类团体一般只会面一次或者少数几次,之后团体就解散了。第四种的成长和体验团体。在这种类型的团体中,成员们有机会深入的探索 1问题提出和发展自己个人的目标,并且更好的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包括改变生活方式、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完善人际沟通以及评估价值观。第五种是咨询和治疗团体。不同于成长团体,该团体中的成员是因为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来到这个团体的。学校咨询师通常会为那些在家庭、学校和朋友之间存在各种问题的学生设立咨询团体。领导者将焦点集中在不同的个人及其问题上,然后成员在领导指导下试着彼此帮助。而治疗团体是为那些有更加严重问题的成员提供帮助的,例如:被诊断为情绪异常的人;具有进食障碍或某些其他成瘾行为的人;惊恐发作的人;遭遇性虐待的人等。团体专家对如何指导咨询与治疗团体,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一些人相信在领导者的支持性探索和鼓励下,成员应该对治疗的主要部分负责(Rogers,1970;Yalom,1995);有些人认为对抗性、攻击性的方式最为有效,例如积极的同辈文化团体(Vorrath,1974);还有些人认为领导者进行个体咨询,其他成员进行旁观的效果最佳(Dyer,Vriend,1980;Perls,1969);另有一些领导者严格遵循某种理论模型,例如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交互作用分析(TA)或行为理论;其他人则不以任何一种个体咨询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相反,他们认为团体互动的力量——分享、投入和归属——才是变化的主要动力(Yalom,1995)。第六种是支持团体。这种团体是由一些带有相同问题的成员组成的,团体的会面相比其他类型的团体来说比较有规律。在这类团体的进程中,成员们彼此分享对方的想法和感情,相互支持与帮助。第七种是自助团体。这种团体在国外还是比较流行的,自主团体一般都是由非专业人士领导的,而且团体的领导者与成员具有类似的问题。如在美国国内,非常多的人认为,参加匿名者戒酒协会(AA,最著名的自助团体)改变了他们自身的生活。1.1.7.3大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在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有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这两种主要的形式,而很多研究表明,团体辅导在解决一些心理问题的效果上,对大多数人来说要优于个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团体辅导提高了高校心理辅导的效率,节约了人力与时间成本,在有限的时间、场地和精力的条件下帮组了更多的有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大学生。10 1问题提出王军,宇业珍(2003)指出:在这种场合,团体辅导将一些为共同目标而来的来访者聚在一起作为团体进行活动,应用团体方法提供建议,获得支持等,从而可以满足更多学生的需要,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服务提供给最大数量的学生。1.2国内外心理压力研究现状及不足1.2.1国外研究现状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外心理压力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如张学浪(2007)按照研究目的、方法和研究对象的不同,将国外关于心理压力的研究历程总结为以下三个大的阶段(张学浪,2007):(1)生物学模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研究压力的重点侧重于对动物的生理病理反应的研究。刘颖(2009)的研究中提出HanSSelye研究了动物处于不同压力情况下,躯体的生理及病理学方面的改变,并且提出一般适应综合症(GASl理论,并将症状的时期细分为警觉期、阻抗期和耗竭期(刘玉梅,2005)。(2)生物一心理模式。之后40年的研究中,Lazarus和Folkman的压力理论对压力研究的影响最大。他们认为压力是刺激与反应相互作用的结果。按照这个观点,个人所感受到的压力既不完全来自于客观,也不完全来自于主观,而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人们如何评估和适应这种相互作用(刘颖,2009)。另外,李虹(2004)的文章中指出了T.HolmeS与R.H.Rahe提出压力是刺激性事件的观点。他们认为,压力是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的生活事件或变化,主要是消极生活事件。(3)生物一自理一社会模式。上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研究者认识到HanSSelye的GAS模型中忽视了社会和心理调节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Schwartz提出了生物一自理一社会模式。刘玉梅(2005)认为,在这个时期,研究者在继续重视压力反应的研究时,逐渐将研究的重心迁移到压力应对策略上来。 1问题提j1简而言之,张学浪(2007)认为,国外有关压力的研究是从生物到心理再到社会模式的一个综合过程,其发展经历了由“果”寻“因”的逆向式发展过程。虽然有关心理压力的研究在国外已开展了近百年,而国外在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压力管理的研究中则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1)单纯考察大学生压力源(stressor)的调查报告内容涉及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如学业压力、毕业压力等。TraceyJ.Devonport和AndrewM.Lane(2006)调查了本科毕业生对毕业论文压力的认知评价,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男生虽然会感知到更具威胁性的压力,但是他们比女生在应对态度观念上更积极,在论文的完成上更具规划性,在心态上也更勇于接受这种现实压力,在白责(self-blame)、情绪发泄(ventingofemotions)、行为解脱(behavioraldisengagement)这几个维度上得分也更低。JerushaConner,DenisePope和MollieGalloway(2010)在研究中指出高分学生群体(Studentswithhighgradepoint)--般都有较高的压力负荷水平(10adofstress)。数据显示许多高分学生报告感觉有较大压力,工作过度,睡眠质量不好,但是这种压力可以促进他们在专业学习上的能力提升。(2)探讨压力管理与大学生个体的某一具体行为或者社会关系、性格、情绪等方面的相关研究DernetUnalan等人(2008)考查了不同专业372名大学生的吸烟行为,与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人际支持(interpersonalsupport)、压力管理(stressmanagement)之间的关系。非吸烟学生的自我实现水平、人际支持水平要高于吸烟学生,而吸烟行为也可能是学生由于自身发展的任务超负荷或者未能满足社会角色期望(socialroleexpectations)而产生压力体验的一个象征符号。另有学者运用精神幸福感量表(theSpiritualWeil—BeingScale,SwB)及生活压力与社会支持系统量表(theLifeStressorsandSocialResourcesInventory,LISRES.A1评估了56名大学生精神性(Spirituality)、生活压力(LifeStressors)与社会资源(SocialResources)的关系(JohnA.Calicchia和LuiseB.Graham,2006),测量结果表明压力与大学生社会资源、精神性均呈负相关,研究建议未来要进一步通过专业测量探究大学生压力与社会资源、精神性的详尽关系,以及这两者是如何参与调解与压力有关的变量的。情绪,也是压力管理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概念,压力反应中必定带着某种情绪的成分,近年来相关研究也已展开,如AlexanderStyhre I问题提出等人(2002)探讨了情绪管理(EmotionalManagement)与压力的关系,研究在一个医药公司展开,作者们认为压力是结合了人类情绪体验的身体现象而构成的,总的来说,压力是产生在社交场合中由于大量而广泛的工作压力、对工作状况缺乏控制、不满意的人际关系引起的结果,会对员工的身体产生直接的影响。(3)大学生压力应对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报告RubyR.Brougham等人(2009)报告了166名大学生压力、性别差异及应对策略的实证研究,其中将大学生压力归纳为学业压力(academics)、经济压力(financial)、家庭-压,JJ(family)、社会压力(social)、日常生活压力(dailyhassles),应对策略包括自助((self-help)、即刻处L里(approach)、调节(accommodation)、逃避(avoidance)、自我惩(self-punishment)。报告显示大学女生总体比男生具有更高的压力体验水平,但却更好的使用了情绪焦点因应策略(emotion.focusedcopingstrategies),男生与女生在面对不同压力源时各自也会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结果有助于指导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减压工作坊的设计工作。NancyR.Ahem等人(2010)针对青少年社区学院的166名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以确定哪些具体因素可以增加或者降低压力。结果显示男性在统计学意义上具有比女性更高的压力水平(p<.05),也正如人们预料的那样,恢复力(resilience)对压力有显著负向的影响。其他一些研究也可见具体的探讨压力问题上的性别差异问题,在此不再赘述。可见,以往国外对大学生压力的研究只是集中于单纯考察压力的来源、与个体某一方面的关系,或者压力应对的策略。1.2.2国内压力研究现状蔡媛媛(2009)指出,国内研究者一般将压力分成三个部分.即压力源、压力感以及压力反应。压力源指的是外在客观世界能够引起压力的客观刺激;而由压力源引起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则称为压力感;当压力感持续作用之后便会使个体产生个体生理及心理上的反应,称之为压力反应(蔡嫒媛,2009)。王欣(1997)的研究指出了不同年级不同地区学校问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水平是有区别的(杨杰文,2011),结果显示出一年级大学生经历的压力源情况和不良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压力反应大于其他年级。而不同类型的学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经历的压力源情况和不良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压力反应之间也有所不同。 1问题提出樊富眠、李伟(2000)的研究中指出:绝大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承受着很大或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些同学对面对压力情境时缺乏对压力的正确认识。而大学生目前承受的主要压力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际关系问题、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学习问题、情感问题、以及经济问题等(张金彩,2009)。李伦等(2000)的研究表明,在对五十名大学生进行访谈及调查研究之后,发现大学生的主要压力事件是学业负担、情感挫折等问题。徐长江等人(2002)对浙江省几所大学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之后发现:大学生的总体压力感处于一般水平,压力的主要来源是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因素和学习压力因素(徐长江,钟音晨,2002)。李虹、梅锦荣(2002)的研究把大学校园压力的归纳为学习烦扰、个人烦扰和消极生活活事件三类(吴丹桂,2009)。王成义(2005)随机抽取济南市3所高校约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压力来源主要包括以下结果方面:依次包括就业、学习、经济、身体和健康、其它、人际关系、家庭、恋爱这几方面(吴丹桂,2009)。从上述众多文献研究中可以看出,学者们采用了多种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压力进行了研究,但因研究工具的不同,致使研究显现出不完全一致的结论。王乐然等学者(2007)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显示,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包括成才压力,就业择业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以及家庭经济的压力等。认为学校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保护措施包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作好心理咨询工作:培养独立能力;树立积极乐观的应对态度。由此可见,以往的国内研究,大都只针对火学生压力源进行问卷调查及纯理论分析,少见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压力应对方式的实证研究,也更少有人学生压力管理的相关研究。1.3已有研究的不足通过以上国内外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看到,国外对大学生压力的研究只是集中于单纯考察压力的来源问题、与个体在学业成就、个性特征等某一方面的关系,14 l问题提ffJ或者仅考察大学生压力应对的策略,也有见针对大学生的压力管理的干预研究,但往往也只限于某一种单一的干预方法,如放松疗法等。而国内更加局限于针对大学生的压力源调查这一大范围之内,研究领域有待拓展及深入,更加亟待增加更具有实用性的干预方案的出现。鉴于以往国内外研究中实证研究的缺失,本文另辟蹊径,从大学生多途径压力管理干预研究的角度去切入,对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进行积极的干预研究,采用团体辅导成员自助团体分享等方式,让心理压力反应较大的大学生能够通过多途径压力管理技术的学习更多的采用积极应对方式,而不是消极应对方式。1.4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4.1研究目的当代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当这些压力不能及时有效得到缓解释放时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甚至生命都会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压力及其管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在对以往国内外文献整理吸收的基础上,形成大学生压力管理的系统干预方案,在此基础上,运用心理压力管理技术对大学生心理压力进行干预研究,对压力管理的有效性予以检验。研究一:大学生心理压力管理的多途径综合干预方案的形成;研究二:大学生心理压力管理的多途径综合干预措施有效性的实验研究。1.4.2研究意义1.4.2.1理论意义从已有国内外文献来看,对压力的研究在国外往往集中于工作领域、企业员工群体领域中,对大学生群体的针对性研究较少;对压力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压力管理对于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艾滋病等)的控制和恢复作用方面,偏重于医学模式,较少有心理学模式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国外偏重于干预研究,国内大部分偏重于纯理论探讨,鲜有基于实践基于数据根基的实证研究。国内外也 1问题提出少见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而本研究就是通过多途径综合压力管理的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与应对进行干预,以检验其对心理压力感的影响。因此,本研究的实践价值就在于使用具有理论基础的大学生心理压力问卷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进行实证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提出大学生压力管理的策略,不仅丰富了心理压力研究的方法,拓展了研究领域,也为教育部门实施针对性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1.4.2.2实践意义本研究所得大学生心理压力干预方案和干预研究结果,可为后来学者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大学生压力管理干预研究有利于为教育职能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大学生群体运用压力管理策略提升自我,有效提高大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本研究所得心理压力多途径综合干预方案还可改进推广到企业组织水平,为企业进行“员工帮助计划”提供材料支持,有助于减缓员工工作心理压力,提高生活工作效率。本文对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和实证研究,在国内外的同类文献中都很少有类似研究,我们认为,该课题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5研究构想与假设1.5.1研究构想本研究拟将形成两部分研究成果,一是形成大学生压力管理的多途径综合干预方案文本,供以后的学者进行干预研究提供较有价值和意义的范本。二是在本校拟招收实验组对照组大学生各10人左右,进行大学生压力管理团体辅导的干预研究。通过为期1个月每周2次每次1个半小时总共7次左右的团体辅导,对该方案文本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和修『F。1.5.2研究假设 1问题提H;(1)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是可以改善的,可以通过团体领导者对团体成员实施干预,可以有效的减少大学生的不良压力反应。(2)多途径压力管理方案的实施对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由消极应对更多的转到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具有一定的辅导效果。1.6本研究中的概念界定1.6.1心理压力本研究中将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概念界定为大学生在同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对某一没有足够能力应对的重要情景的情绪与生理紧张反应,包括个体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唤醒。1.6.2大学生心理压力管理的界定本文中所界定的压力管理不是指去消除压力源本身,而是针对压力源事件或者情境给大学生个体带来的不良压力反应,即情绪、生理及行为等方面的压力反应,进行合理有效的压力应对辅导,如改变不合理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途径增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以及管理技巧,使之更为健康的学习、生活。1.6.3多途径压力管理综合干预(MulticomponentApproachStressManagementIntervention)即采用多种认知训练、呼吸放松、冥想放松等放松疗法、时间管理训练、自信心训练等多途径对大学生团体成员进行干预性团体辅导。 1问题提出1.6.4大学生心理压力团体心理辅导钱久李,陈丽冰(2010)指出团体(Group,也有人称小组)的概念与日常用语不同。团体,从其字面意义上理解来看,就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为了某个特定的目标或者任务而结合在一起的组合,其成员间彼此是必须存在相互依赖互动的关系的,不然不足以称之为团体。Hamansl950年指出所谓团体就是一群人彼此互相沟通一段时I’自J,以使每个人不需要通过他人就能与其他人面对面地沟通(钱久李等,2010)。大学生心理压力团体辅导就是指大学生团体在团体领导者的领导下,协助其开发潜能、学习解决心理压力困扰的辅导方法。 2多途径压力管理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形成2.1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进行大学生压力管理训练而进行辅导方案的设计工作。2.2研究过程第一步,对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整理出方案初步大纲和粗略的方案内容。第二步,结合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与部分访谈资料,进一步丰富和充实方案内容。第三步,在之后每次的团体辅导之后,结合成员们的反应以及研究者自身的反思与反馈单再对方案文本进行润色修改细化。2.3方案设计在任何领域,任何一种方案或者课程的设计都是要以目标为导向的。而大学生压力管理辅导团体我们可以将之界定为一种团体辅导中的咨询团体,成员们是带着某种共同的问题进入到这个团体之中的,而团体的领导者将焦点集中在不同的个人及其问题上,然后成员们则在团体领导者的指导下试着彼此帮助或者达到心灵的自助。在团体辅导领域,有学者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进行了概括,主要包括(1)第一种模式称之为阿德勒式团体。这是由极著名的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A.Adler)创立的。其强调社会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因素驱动的,而心理的行为的偏差则是由于人们自身的错误观念与自我方式造成的,因此该模式主要的辅导目标就是创造良好的辅导关系,鼓励其探索自身正确的生活方式与19 2多徐径压力管理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形成信念,辅助其认识自己的优点,认清自己其实有做出改变的能力。(2)第二种模式是个人中心团体。是由美国,t3理学家罗杰斯(C.Rogers)提出的个人中心理论发展而来的,该理论认为,人本质上都是理性的,是能够了解和改变自己的,而辅导要以成员为中心,而不是以问题为中心。在辅导的过程中,应该通过真诚的关怀、同理心、接纳去协助成员认知、分析、修『F和接纳自己,而不是简单的给予意见、批评或者责骂。(3)第三种则是在美国心理辅导学家艾利斯(A.Ellis)的合理情绪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性情绪团体,该理论认为,个人的不良情绪与行为不是由外部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于个体自身对事件的评价、认知和解释造成的,所以该模式认为辅导的重点就在于改变当事人的不合理信念。(4)第四种应用极其广泛的模式是行为治疗团体。著名心理学家拉扎勒斯(A.Lazarus)首先将该方法运用于团体心理辅导领域之后,多位知名学者都广泛采用行为主义的方法进行团体辅导,并取得了很满意的辅导效果。大学生心理压力辅导的多途径干预方案综合了以上几种模式而又主要以第三种和第四种模式为主来进行方案设计的。2.3.1理论基础大学生压力管理团体辅导方案设计各类活动和讨论时主要是以认知心理学理论、新行为主义理论作为构建方案的理论基础的,以此作为方案设计的指引。2.3.2团体辅导的目标2.3.2.1功能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团体的目标一般具有导向性、聚焦性、激励性、评估性四个功能。导向性指团体的目标指引着团体活动的方向,是整个团体领导者和成员经过共同努力要达到的状态;聚焦性,顾名思义就是指团体目标可以协助成员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团体的活动主题上;而激励性意指团体目标有助于调动成员的积极性;而团体目标为团体领导者对团体效果进行评估以适时调整团体的活动提供了参照标准指的就是团体目标的评估性。2.3.2.2分类20 2多徐径压力管理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形成,Hansen(1980)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分为过程性目标、成员个人目标和一般性目标三类。Patterson(1985)将团体目标分为直接目标、问接目标和终极目标。而樊富珉(1996)从团体咨询的特点出发,将团体咨询的目标分为独特性目标和一般性目标。所谓独特性目标指的是每一个咨询团体都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在本研究中,大学生心理压力管理小组的独特目标是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状态,帮助成员习得良好的压力应对方式,随之减轻心理压力感。一般性目标是指无论何种目的的团体咨询,在团体活动过程中都会涉及的目标,具体包括:通过自我探索的过程帮助成员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使他们能够对自我有适宜性评价;通过与其他成员沟通交流,学习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会信任他人;帮助成员培养责任感,更善于理解他人;培养成员的归属感与被接纳感;增强成员独立自主、自主抉择与解决问题、矛盾、冲突的能力;帮助成员澄清个人的价值观,协助他们做出评估、修正和改进。这也是本辅导想要达到的一般性目标。使成员能够在压力管理团体辅导的进程中认识压力、明确自己压力的来源,学会压力管理的各种方法,并协助其自我认知,促进他们的发展,最终实现自我更好的完善。2.3.3多途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方案的主要内容2.3.3.1认知——行为途径(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多途径压力管理方案中,最为重要的以及被研究者采用最多且验证最有效的就是认知行为途径。西方古代哲学家皮科蒂塔(Epictetus)说过:“人们的困扰不是来自事情的本身,而是来自于人们对事情的看法”(陈荣华,1986),认知行为理论构建在认知影响情绪及行为的观点上,该观点认为心理及行为问题如沮丧和焦虑皆来自于认知不足或认知扭曲的结果,只要个体能够认知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学习自我控制,则问题行为可迎刃而解(冯观富等,1996)。认知行为理论自提出自今,当中经历一再的修正使其益加完善,也经过严密的科学验证,因此压力管理领域也引用了该理论,很多研究证明了其有效性。国内如张瑾(2010)开展了大学生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治疗个案研究,采用认 2多徐径压力管理干预方案的砹计与形成知行为治疗模式,对患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进行案例研究,发现认知行为治疗能够减缓其社交焦虑的主观体验,改变消极的思维习惯,降低孤独感,说明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社交焦虑大学生的焦虑状况(张瑾,2010)。而在国外也已有一些认知行为干预效果检验的研究。DeborahC.Beidel等人(20LO)采用实验组对照组法(treatmentgroupandmatchedgroup)对比了多成分行为治疗方法(multicomponentbehavioraltreatment)对35名越战老兵创伤后精神紧张性精神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也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效果。患者被随机分配进了分别运用创伤管理理论(TraumaManagementTherapy,TMT)和行为治疗中的暴露疗法(EXposureTherapy,EXP)I拥j个组别,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都对患者均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心理学意义上以及疾病学范畴上在干预前后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水平上都有所降低(DeborahC.,Beidel.B等,2010)。另外,实验表明多成分认知行为治疗能够确实的改进患者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在增加老兵社交活动和提高人际功能这一方面。可见,认知行为途径对压力的干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能够透过对个体认知历程的改变来改变其外显行为。从预防的观点来看,其教导人们监控自我的想法以知觉错误,并教导辨认及修改自身不良的信息处理过程,以免导致压力、焦虑及沮丧。2.3.3.2运动与放松训练(RelaxationTraining)在激烈的运动型比赛中,运动员往往因为过度紧张从而导致竞技水平难以发挥、比赛成绩不理想。因此,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想找到一种能够有效减轻紧张和焦虑的方法,放松训练应运而生。放松训练技术种类较多,主要包括渐进性放松、自生训练、表象或想象放松、生物反馈放松和其他的一些放松技术(孟献峰,曾芊,2004)。Jacobson(1929)提出了渐进性放松(progressiverelaxationtraining/progressivemusclerelaxation)的程序,后来被运动学家广泛使用发展出了很多后续版本。渐进性放松技术的掌握可以降低焦虑水平,肌紧张度和心理唤醒。孟献峰等学者(2004)指出,自生训练(autogenictraining)虽然同渐进性放松训练一样都可以达到放松的状态,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于渐进性放松靠的是肌肉的动态收缩和放松,而自生训练靠的是身体对于四肢和肌肉的相关感(孟献峰,曾芊,2004)。 2多徐径压力管理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形成孟献峰(2004)同时指出另外一种主要的放松技术就是生物反馈放松(biofeedbackrelaxation)。Davisl995年提出,生物反馈训练又被称作内脏学习或自主神经学习,是一种促进唤醒状态自我调节的有效办法,生物反馈主要使用一种特殊仪器监测身体机能变化并放大出来由于信息被显示或反馈给个体,因此被称作“生物反馈”(孟献峰,曾芊,2004)。2.3.3.3时间管理(TimeManagement)现代社会时问管理对于人的生活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如何合理的管理时间、提高效率、减少由于时间管理不当引发的焦虑、紧张、易怒以及其他不良情绪体验和由此给工作、家庭关系、生活带来的不和谐,显得尤为重要。按照Seaward(1999)的提示,我们可以将时间管理的方针和技术划分为三类:(1)确定优先权确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人们时常陷入时问管理的困惑中,因为他们缺乏对自己到哪罩去和为什么到那里去的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所以,确定优先权的第一步是明确长期和短期的目标。保持平衡。当与时间管理有关的压力源变为不良压力源时,通常是由于我们生活的各个不同部分的失衡所导致的。比如玩的太少、工作太多;太忙碌、很少独居。保持平衡要求人们要意识到对你来说什么是重要的。ABC技术。可以将每天或者每周的工作划分为3个等级:A等级的是每天工作清单上必须做的也是最优先的项目;B等级的工作也是重要的,但是可以在A等级之后做完;C等级的工作你可以有时间再做,但并不一定的今天或者明天完成。(2)制定同程表时间模块化。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时间模块化意味着在给定的一天内抽出几个小时从事某一项活动——如学习、写信、社交活动、工作、锻炼等。在时间段中,给自己留下机动安排的余地,并且按时l’白J发展分配时问。制定时间地图。这种技术是将每一个小时分为更具体的时间段,然后给每一个时间段分派任务。(3)贯彻执行依据时间,制定目标,并避免拖沓。在时间管理的阶段会有各种可能的干扰, 2多徐径压力管理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形成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可以依据时间制定目标,不要把工作找理由推迟进行。如果遇到较大的工作任务,也可将大目标分解为较小的目标去一一执行。专注于眼前的事。尽量保持注意力在眼前的事情,不要中途被其他事情所干扰,保护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创设一个舒适的环境开展工作。在工作间隙,每天应该尽量安排一段时问进行锻炼和放松训练,这对于减轻压力有着很好的效果。在完成一个目标之后,可对自己进行奖励。2.4方案文本2.4.1方案大纲次序辅导主题辅导目标主要活动家庭作业成员初识;澄清团体臼我介绍;轻柔体操;思考自身压力1团体形成目标;建立团体规范同舟共济;期望一to-片;来源、压力表制定团体契约现;应该如何应对压力2压力探索增强成员信任;全面我说你画;放松游戏;填写一周《压力理解压力;正视压力头脑风暴;造反运动记录日志》3放松训练了解相关知识;现场呼吸放松;想象配乐放每天进行放松练习放松训练松法;冥想放松训练的练习认识非理性信念对压脑力震荡;角色扮演;利用《合理情绪4认矢HiJil练力的作用;改变不合理论介绍及讨论;放松治疗自助量表》理认知训练记录日常生活中的事件通过自信心训练使成戴高帽;猜一猜;积极填写《自我评定5行为疗法员建立理性自信系赋义;目光炯炯量表》;记录日统;增强自我了解常生活中发现的自身优点6时间管理检视个人时间管理状时间传递;时间管理自记录一周《时间训练况;学习有效时间管测;生命线;时间管理管理记录表》理方法方法进行总结;成员进行讨论会;舞会;祝福留在网络交流群7团体结束分享;结束团体言昔;大团圆中继续后续的交流分享2.4.2方案详细内容由于详细方案内容较为复杂,故不在此列出。24 3大学生压力管理的干预研究3.1研究目的为了探析自行设计的多途径心理压力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干预影响效果。3.2研究假设大学生心理压力管理的多途径综合干预方案的实施对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改善有立即性效果,即接受压力管理多途径综合干预方案的大学生(实验组)与未接受压力管理多途径干预方案的大学生(控制组组),在压力应付策略、压力反应水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接受干预处理的实验组被试在压力反应水平上在经过干预处理之后会有所降低,而在压力应付方式上会更多的采取积极应对更少的采用消极应对。3.3研究方法3.3.1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等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将参加实验的20名大学生随机分配至实验组和控制组,其中实验组10人,控制组lO人,实验组接受为期4周每周2次(周一周四晚上18:00—19—30分)共7次的大学生压力管理多途径综合干预团体辅导,而控制组则不参加此种团体辅导。在团体辅导之前,实验组和控制组均接受实验前测,而在实验结束之后,两组同时进行实验后测。本实验研究设计模式如表3一l所示。 4研究反思与展望表3-1实验设计模式表注:O,表示实验组前测;0。表示控制组前测;0。表示实验组后测;0,表示控制组后测;0j表示实验后访谈;X表示实验处理。3.3.2研究变量3.3.2.1自变量本研究中的自变量为实验处理,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多途径综合干预团体辅导,也即实验组的10位成员要接受共7次每次约90分钟的团体辅导。由研究者担任团体领导者,还有另外两位有辅导经验的研究生担任助手。而控制组大学生在实验组处理阶段不接受任何实验处理。3.3.2.2因变量本研究生的因变量以大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压力问卷》(包括《大学生心理压力源问卷》、《大学生压力反应问卷》和《大学生应付策略问卷》)上的得分为依据。3.3.2.3控制变量被试方面:实验组与控制组采取等组设计,可以控制被试的生长背景与成熟因素的干扰,在被试的选择上在性别年级专业等各个方面也尽量保持相似,以求尽可能的达到同质。主试方面:量表的实施、大学生压力管理多途径干预方案的实施以及质性材料的收集均由研究者本人担任。3.3.3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浙江省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大学本科研究生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方法是首先通过浙江师范大学论坛、BBS、QQ群、同学了解介绍及校园海报形式进行宣传招募,再由研究者对报名的同学进行初步面谈,在面谈中主要介绍本次团体辅导的目标、性质、研究方式、需要时间以及配合度问题,并通过 4研究反思与展望面谈进一步了解与评估报名者是否适合参加本次的团体辅导。最后,确定了参加此次干预研究的被试为20名同学,并将这些被试进行随机分组,分别分配到实验组10人,控制组10人。其中实验组被试将参加每周2次,每次约90分钟的研究者本人自编的多途径心理压力团体辅导,而控制组在此期间则不接受任何团体辅导,并且在团体辅导丌始之前,两组被试都会进行实验前测,而实验后则都将接受实验后测。轰3—2被试具体资料实验组控制组性别专业家庭学历独生性别专业家庭学历独生男理工城镇研究生是男文史城镇本科是男文史农村本科是男理:l:城镇本科是男理.1:城镇本科否男文史农村研究生是男理工城镇研究生是男理二l:城镇本科否男文史城镇本科否男文史农村研究生否女文史农村研究生否女理工城镇本科是女文史农村研究生否女文史农村研究生否女理工农村本科是女理工农村本科是女文史城镇本科否女理工农村本科是女文史农村本科否女文史城镇研究生否3.3.4研究工具1.《大学生压力源问卷》本量表是徐长江,钟晨音(2002)在文章《浙江省大学生心理压力总体状况与来源的调查研究》中自编而成的心理压力测试问卷,问卷是在文献分析的基础 4研究反思与展望之上再结合大学生访谈资料以及多次的修改之后形成的。本问卷一共包括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压力来源问卷,有46道问题,一共有四个维度的内容:第一个维度是学习压力,主要包括学习的动力、内容、适应性、环境以及考试压力等方面;第二个维度是社交压力,主要包括学校、家庭及社会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第三个维度是生活压力,主要包括经济压力、同常生活习惯、健康状况等方面;第四个维度是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主要包括自我发展的空间、机会,将来择业、就业等方面。徐长江,钟晨音(2002)年的研究中指出,该压力源问卷的四个因素Cronbach’反系数分别为0.8398、0.7767、0.8344、0.8256,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徐长江,钟晨音,2002)。各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也在0.860至0.905之间,且均明显高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说明四个因素的内部结构是比较稳定的,各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分性,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徐长江,钟晨音,2002)。而第二部分则是总体压力感问卷。徐长江,钟晨音(2002)参照KydacouC.和SutcliffeJ.(1978)的做法,设计了一个项目的问卷,要求被试回答:“总之,您认为在大学的生活与学习中的心理压力有多大?”以测量大学生的总体压力感状况。本研究的计分方式为5点计分,“没有压力”记1分,“有点压力”记2分,“有些压力”记3分,“压力很大”记4分“,压力极大”记5分,被试在问卷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其感受到的心理压力越大。(徐长江,钟晨音,2002)2.《大学生压力反应问卷》该问卷选用的是叶向阳(2007)硕士论文《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的结构及特点研究》中自编并修正后的《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问卷》,该问卷由4个维度构成,包括学习能力下降、躯体不适、负性情绪、自杀意念,这四个因素。c系数分别为0.675,0.745,0.808,0.610,总量表仅系数为0.870。(叶向阳,2007)共14道题目,其中各项目对应的题号分别是学习能力下降(1、8、9)、躯体不适(2、5、10)、负性情绪(4、7、11、12、13、14)和自杀倾向(3、6)。信度检验证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内部一致性。问卷采用四级计分制,从来没有计1分,偶尔有计2分,经常有计3分,非常多计4分。被试得分越高,表明被试压力反应越明显。3.《大学生应付策略问卷》大学生压力应对的问卷选用的是解亚宁编制的“简明应对方式问卷,该问卷 4研究反思与展望一共包括两个维度,20个项目,分别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每个维度10题,积极应对是从第1道题到第12题,消极应对是从第13题到第20题。该问卷采用Liker4点量表评分形式,0代表从不采取,1代表偶尔采取,2代表有时采取,3代表经常采取。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9,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积极应对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消极应对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说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汪向东,1993)。4.《观察员记录单》本研究设计了《观察员记录单》,由1到2名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担任团体活动进程中的观察员,实时记录每一次团体辅导中团体的氛围,每一项活动的进展情况,成员的反应,团体领导者与成员的互动效果等情况,以便研究者不断进行总结改进,为研究者的质性研究提供一定材料依据,并为未来进行大学生心理压力团体辅导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5.《团体活动反馈单》本研究设计了《团体活动反馈单》,由实验组被试在每次团体辅导结束后立即填写并当场回收,主要是为了从团体成员的角度了解团体辅导的效果和成员的感受,为团体领导者的下一次团体辅导提供参考,并为量化的研究作质性的补充。内容主要包括团体气氛、个人收获等方面,具体内容见附录。3.3.5研究程序(一)实验前处理阶段本阶段进行的主要工作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多途径干预方案的设计工作、被试取样工作以及实验前测。多途径压力管理的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是参考了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压力内涵以及干预研究的相关文献和实践资料以及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分析中整理设计出来的。被试的选取主要是通过网络与现实渠道招募之后再经过筛选确立了20名被试,并随即分配到实验组控制组各10人。然后采用《大学生心理压力问卷》,包括三部分,分别是《压力源问卷》、《压力反应问卷》以及《应付策略问卷》对2组被试进行实验前测。(二)实验处理阶段 4研究反思与展望本阶段进行的工作主要是多途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方案的实施阶段。从2011年11月至12月期间每周对实验组成员进行每周2次、每次90分钟、共7次的团体辅导,而控制组成员则按照学校正常安排学习生活不参加任何团体辅导。(三)实验后处理阶段本阶段的主要工作则是进行实验后测、数据分析以及质性材料分析工作。在全部团体辅导结束后一周内,对实验组和控制组成员进行了立即性后测。问卷采用的是与实验前测相同的《大学生心理压力问卷》。之后研究者将对实验取得的数据资料用SPSSl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并对质性材料进行整理与归纳。3.4研究结果一:量化分析本研究选择的是等组实验前后测设计,对被试进行《大学生心理压力问卷》的前测、后测。各分量表测得的分数均以团体辅导作为自变量,以《压力反应问卷》以及《应付策略问卷》的后测分数作为因变量,采用SPSSl6.0统计软件进行协方差分析,作为本研究的量化分析结果。3.4.1实验组被试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本研究对参与大学生心理压力团体辅导的20名被试的总体水平进行了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下表:表3-3实验组控制组被试压力反应与压力应对策略前测得分描逝}生统计分析注:压力反应包括学习能力下降、躯体不适、负性情绪、自杀倾向四个维度:压力应付策略包括积极应对 4研究反思与展望和消极J、砭对两个维发。一由上表可以看出,团体辅导的被试在压力反应的四个维度中学习能力下降和负性情绪这两个维度得分最高,分别是2.767、2.658,在躯体不适、自杀倾向两个维度上得分较低,说明大学生被试总体压力反应还处在可控水平,没有严重影响到躯体健康但对学习还有情绪影响较大;而在压力应付策略方面消极应对策略平均分高于积极应对策略平均分,说明被试在参加干预实验处理前采取消极应付策略多于采用积极应对的方式,而团体辅导是否具有干预效果,则要看后面的统计分析结果。3.4.2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前的同质性检验在团体辅导的干预处理之前,本研究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大学生被试在压力反应问卷和压力应付策略问卷的前测得分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从下表可知,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压力反应的四个分量表学习能力下降、躯体不适、负性情绪、自杀倾向和压力应付策略的两个分量表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以及压力反应总量表和应付策略总量表上的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且两组在各个分量表及总量表上的得分均值也十分接近,因此,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实验处理前的心理压力反应和应付策略水平没有差别,具有同质性,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两组之间的干预比较。分别见下表3—4、3—5。表3-4实验处理前实验组控制组压力反应量表前测分数的独立样本t检验注:压力反应包括学习能力下降、躯体不适、负性情绪、自杀倾向四个维度。‘31 4研究反思与展望表3-5实验处理前实验组控制组压力应付策略量表前测分数的独立样本t检验组别力膨如tP积极实验组101.350.33.070.139应对消极应对压力应付策略控制组实验纽控制组实验组控制组101.341.961.991.591.60注:压力应付策略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0.17O.290.120.210.14一.251.806一.062.4923.4.3实验处理后实验组前后测压力反应水平与压力应付策略水平的比较表3-6实验组压力反应分量表与总量表前后测配对样本f检验结果注:压力反应包括学习能力下降、躯体不适、负件情绪、自杀倾向四个维度。如表所示,在接受了多途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训练之后,实验组被试除了在压力反应问卷自杀倾向分量表上的前后测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之外,在学习能力下降、躯体不适、负性情绪这三个分量表的前后测的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值均小于0.05。而实验组被试在干预实验处理前后测的总量表得分的差值均为负数,因此可以推断,对实验组被试进行的多途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的干预处理32 4研究反思与展望取得了一定的立即性效果,有效的减少了实验组被试出现的压力反应。表3—7实验组压力应付策略分量表与总量表前后测配对样本f检验结果注:压力应付策略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接受了多途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训练之后,实验组被试在积极应对策略、消极应对策略和总量表压力应付策略的前后测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被试在遭遇压力事件时更多的采用了积极应对的应付策略,更少的采用消极应付策略。3.4.4实验处理后控制组前后测压力反应与压力应付策略的比较表3-8控制组压力反应分量表与总量表前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组别{|4S侈学习能力下降躯体不适负性情绪自杀倾向压力反应前测后测前测后测前测后测前测后测前测后测2.632.601.932.602.581.551.502.3l2.300.290.3l0.490.260.270.280.470.180.19.249.806.0001.000.139.891.287.777.173.864注:压力反应包括学习能力下降、躯体不适、负性情绪、自杀倾向四个维度。由表可知,在实验组被试接受多途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训练而控制组不接受33加m加m加m加旧加如 4研究反思与展望任何团体辅导训练之后,控制组被试在压力反应问卷在学习能力下降、躯体不适、负性情绪、自杀倾向这四个分量表的前后测的得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控制组在实验处理前后其压力反应水平并未发生多大变化。表3-9控制组压力应付策略分量表与总量表前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注:压力应付策略包括积极戍对和消极廊对两个维度。如上表所示,在实验组被试接受多途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训练而控制组不接受任何团体辅导训练之后,控制组被试在压力应付策略问卷的积极应对、消极应对这两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前后测的得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控制组在实验处理前后其压力应付策略并未发生显著变化。3-5研究结果--:质性分析本部分内容是根据团体辅导过程中《观察员记录单》、每次团体辅导结束后团体成员填写的《团体活动反馈单》以及研究者本人的思考以及部分访谈资料整理出来的材料,借此作为对数据材料的补充。3.5.1团体活动反馈单的分析本研究在实验组实施多途径压力管理干预方案的团体辅导过程中,在每一次团体辅导结束之后,都会要求实验组成员填写《团体活动反馈单》,具体反馈结 4研究反思与展望果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此次团体辅导的目标(本次团体辅导的目标就是帮助大家通过一系列的压力管理辅导活动,缓解压力,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从而增加自信,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实现程度,大部分同学(78.9%)表示通过此次团体辅导,感到对目标的实现程度是比较有效的。主要的原因包括:第一,平时很少有机会参与此种形式的团体辅导,感到比较有兴趣所以比较积极主动的参与;第二,平时没有机会和身边认识的人对有关心理压力的问题进行展露和交流,而在此种团体中却可以和不认识的团体成员敞开心扉的进行分享交流;第三,学会了一些生活学习中切实可行的压力管理技巧。在“团体中你觉得团体所呈现的气氛使你的情绪感到紧张的程度’’这个问题上,四分之三以上的同学都选择了比较放松这个选项,另外,在“您认为此次团体辅导的氛围如何“这个问题上,60.3%的同学选择了“比较好”,17.9%的同学选择了“非常好”,这表明团体辅导的进程中团体成员与领导者之间的氛围、团体成员之间的氛围都还是很不错的,有利于团体活动的丌展。(S代表学生)s2:团体辅导的学姐比较温柔,气质比较像做团体心理辅导的老师,感觉比较舒服。S7:大家都比较和善,也都比较放松。参与中比较愉快轻松。s9:活动氛围融洽、和谐、自在、环境优雅。在“通过此次团体辅导你个人的学习收获如何”这个问题上,83.4%的同学都选择了“一些”,选择“没有”“很少”“非常多”的同学都占很小一部分。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多途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的活动中都有了一些收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团体活动增加了参与者对自己的了解程度;第二,团体活动增加了参与者对他人的了解程度;第三,团体辅导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生活。s1:在团体中,感到比较放松,参与进活动后能忘记学习上的压力。让我对自己的为人处事方式、与寝室成员的相处加深了认识,学习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s5:在团体游戏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各种活动游戏分享形式和方式增加了我们小组成员之间的了解和认识,让我感觉很不错,又交到了一些朋友,在这个团体中可以说出一些平时说不出的心里话,还不用担心被大家笑话。s3:团体辅导让大家能找到一些共同点,找到沟通的话题,帮助内向的同学 4研究反思与展望积极主动的参与讨论活动。比如我还找到了一位聊得来的老乡。在“此次团体辅导让你最满意的是"这个开放式问题上,成员对包括团体氛围、收获心得等方面做了回答。s3:大家都比较放得开,气愤比较放松,可以让人心情愉悦。团辅学姐的耐心、微笑让我放下压力与她沟通,还可以和大家交谈。s4:在团体中能够畅所欲言,在游戏中互动中和其他成员相识。S1O:画图的心理投射实验颇有效果和测试力,整个团体对压力展开交流效果不错,团体领导者能带领团体成员敞开心扉。3.5.2观察员记录单的分析本研究设计《观察员记录单》,在在每次团体辅导的过程中,由1至2名应用心理学研究生填写,目的是在旁边对整个团体的进程、成员的反应、团体领导者与成员之间的互动、领导者对团体进程的把握、团体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实时记录与评价分析。综合每次团体辅导的观察员记录单,我们发现,大部分团体成员在团体进程中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设计的大部分活动也都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团体中个别同学的自我暴露水平、与团体成员交流的频率也在不断的增加,整个团体的氛围是逐渐变得更好更融洽的,成员对于压力管理的认识和实践在不断加深。而团体领导者对整个活动的把握、时间控制、活动安排也都在逐渐的熟练有经验。现摘录部分记录如下:观察员1:在第一次团辅中,领导者对时间的控制不是很好,在“两人一组自我介绍”之后总结性话语太少,会令成员感受不深刻。不过在“同舟共济”活动之后总结话语较好。但是整个团体的气氛和成员之间的氛围都还不错。大家都对压力管理这个主题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因为每位同学在谈到自身体验到的压力时都有不知道如何处理的困惑。观察员2:成员比上一次辅导放得开,在分享压力事件时说的都比较多。在画图游戏中,团体分享吸取上次经验,明显进步。分享过程很好,但对时问控制还要进一步加强。观察员1:“热身游戏”指导者指导语清晰,活动目的阐述清晰,游戏规则36 4研究反思与展望介绍清晰,但可以使其更有趣味性。观察员3:今天的团体辅导中一位成员表示团辅让他重新思考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认识到自己对社会还是有用的,放弃了以前认为自己丝毫没有用处而带来心理压力的想法。今天的放松训练大部分团体成员都感觉效果非常好,让自己平时不能放松的神经在团体中得到了放松,舒缓了压力。另一位成员谈到放松训练让我的身体和精神都得到了放松,学会了如何进行放松训练,今天的团辅加强了团体成员之间的认识。观察员2:“脑力激荡”游戏中让两组竞赛,尽可能多的想出“怎样减轻大学生活中的心理压力”、“改善入际关系的方法”、“缓解紧张焦虑的途径”,并在活动结束后评奖颁发奖品,让参与者在游戏轻松的氛围中思考缓解压力的方法。“ABC理性情绪疗法”让成员们了解到了平时不会注意的自身错误的自动化思维、不合理信念,认识到让人产生压力感或者困扰的不是压力事件(压力源)本身,而是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绝对化思维等。观察员1:“目光炯炯”以及“戴高帽”活动让成员看到了平常自己看不到的自身的优点,增强了他们对自身的认识和自信心。“时间纸条”让成员们意识到时间的流逝,自己能利用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日常生活中使其感到心理压力的很多都是因为对时间不会有效的利用进而产生焦虑。有位成员在分析中就谈到:“我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可是我又没做什么事,感到很烦,不知道怎么办,焦虑,在事情很多很杂时心理经常感到有压力,因为我怎么安排都觉得时间不够用”。观察员3:今天是最后一次团体辅导了,到最后,感觉大家都有点恋恋不舍,团体中有些成员私下里已经成为经常联系的好朋友,会通过网络电话进行联系,团体领导者建立的QQ群中,大家表示也都会经常聊聊天谈谈平时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3.5.3团体辅导过程中成员分享、家庭作业与事后访谈资料的分析通过观察员记录团体辅导过程、团体领导者自身的记录与思考以及成员家庭作业的分享和部分同学的访谈资料我们发现,参加团体辅导的大学生在对压力的感受、对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变化的过程。现整理出以下内容: 4研究反思与展望3.5.3.1成员们在参加辅导前的压力感受参加团体辅导的大学生还是有比较大的压力感的。他们之所以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感,除了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学习问题、感情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之外,还有对未知事件的担心、对未来就业择业情况的忧虑、对现状的不满、自卑情结、经济问题、寝室关系等方面的困扰。S2:我已经连续几次没有通过英语四级考试了,马上又要开始第3次考试了,我虽然准备了,可是还是很紧张,总觉得自己通不过,怎么办?S3:我经常“财政赤字”,觉得身边的同学都不会像我这样经济紧张吧。S1:我在寝室里呆的真的很郁闷,快要崩溃了,烦死了,一点寝室的气氛都没有,每天回到寝室,大家都各干各的事情,室友之间的交流少的可怜,我一回到寝室就觉得压抑不想回去,我也试着和她们沟通,但是效果却不怎么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S6:我是一名班干部,平常自己学习也忙,再加上班级里的事情,一碰上事情到一块的时候,总觉得焦头烂额,忙的晕头转向的,很累。但是我叉不想辞职不干了,我还是很喜欢这种感觉的,我喜欢竞争,喜欢实现自我。、s8:我很在乎我的女朋友,非常在乎,她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我的心情,如果我们吵架了,我会压力很大,晚上睡不着觉,失眠焦虑,还影响我的学习,可是又不知道怎么办。S10:我现在觉得很迷茫,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工作,没有明确的规划。以上是在团体辅导之前的初步访谈和第一次的家庭作业中以及成员分享中大家谈到的目前承受的压力情况,所显示出来的目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情况,主要包括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情感问题、人生规划等等。而在这些言谈之中也可见一些现实中的情况和他们在遇到压力事件时不能正确的认知、不能很好的处理压力情境、急需学习一些切实可行并且行之有效的压力管理技术和方法。因此,我们设计了此次为期4周左右的团体辅导。通过之后每一次团体领导者的反思与总结,加上对成员的访谈和与观察员的交谈,整理出了成员们在此次团体辅导中的收获,现摘录如下:3.5.3.2成员们在认识上的转变通过之后每一次团体领导者的反思与总结,加上对成员的访谈和与观察员的 4研究反思与展望交谈,我们整理出了成员们在此次团体辅导中的收获。在7次的团体辅导之后,大部分成员们认识到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压力事件产生的压力感的不是事件本身,有时候是我们自身的不合理信念与自动化思维、绝对思维;在感觉有很大压力时,应该积极寻求解决问题释放压力的办法;在平常的生活中,应该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将一些以前能引起压力感的事件或者情境经过自己的调节之后变成不会带来压力感的事件或者情境。s1:我觉得我已经很认真的学习了,可是还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提高,考试的时候我还是感觉压力很大,我认为我就应该像以前初中高中一样名列前茅,所以自己一直活的很累,现在想想,为什么一定就要做第一呢,也许在学习成绩上我不是第一,但是在其他方面我也可以做的很好,比如我喜欢跳舞,上次还在班级晚会上表演了呢,让我也很有成就感。s6:现在每天晚上我都会用学姐在QQ群里和我们共享的放松音乐来进行睡前的放松,这让我感觉很舒服,似乎一天的劳累和烦恼都没了,让我睡眠质量更高了,第二天觉得学习生活起来更有精神,生活变的规律起来,时间安排的合理一点之后我感觉不错。成员对引发压力的事件或情境的理解发生了转变,能够更加理性的对待问题,积极的解决问题,合理的安排时间,进而减少压力事件或者情境直接引发不良压力反应。3.5.3.3成员们在压力应付策略上的转变团体辅导之后,成员们在压力应对的方式上我们应该更多的采用积极应对的方式而不是消极应对的方式。S2:我是个女孩子,一般女孩子不开心的时候都喜欢吃东西、逛街、消费来释放压力,我以前也是这样子,但是这样之后我并没有变的开心起来,反而因为体重问题更加烦恼,现在经过和大家的交流学习之后我知道了在遭遇不顺心的事情时,首先应该积极主动的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不行就多多找人帮忙问问别人有什么建议,或者借鉴一下别人处理类似问题的办法,与其去吃东西让自己变胖还不如去多做做运动多去户外走走,这样更加有利于问题解决和心情的恢复呢。s9:以前,我经常觉得有些事情只要逃避不去面对,就什么事都没有,现在我认识到只有你去解决它,问题才是真正的没有了,不然它会一直潜移默化的影39 4研究反思!j展望响你的生活,成为一种潜在的危机。由此可见,成员们在经过认知行为的辅导和团体辅导的交流与训练之后,能够更加理性的去面对压力事件或情境带给自己的困扰,能够积极的进行调节,在问题发生以后积极地去解决,更加积极的采取积极应对的方式。上面就是此次团体辅导整理出的部分质性材料,结合数据分析结果,我们认为,本次多途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在降低大学生压力反应水平上和转变大学生压力应付策略方式上有一定的立即性效果。3.5.4小结在对实验组成员实施了团体辅导干预之后,在量化数据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实验组被试在降低压力反应的三个分量表学习能力下降、躯体不适、负性情绪这三个分量表的水平上均有立即性效果,在自杀倾向这个水平上没有立即性效果。而在消极应对策略向积极应对策略的转变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成员在遭遇压力事件时更多的采用了积极应对的应付策略,更少的采用消极应付策略。成员们在团体辅导之后,会积极的采用学习到的压力管理技术合理的调节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更好的管理自己的压力,更加积极的去应对压力情境。 4-1研究结论4研究反思与展望根据量化数据和质性材料分析结果,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多途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对降低不良压力反应水平和转变压力应付方式有一定的辅导效果。1.从量化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多途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对实验组成员的不良压力反应水平的降低具有立即性辅导效果。在各个分量表上,实验组成员在学习能力下降、躯体不适、负性情绪水平的降低上具有显著性效果,但是在自杀倾向这个维度上没有显著性效果,这是因为在前测阶段的数据分析就表明实验组被试在自杀倾向这个分量表上的均分是很低的,表示绝大多数成员的压力水平属于可控范围,没有影响到生命安全。2.从量化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多途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对实验组成员的压力应付方式由消极应对向积极应对方式的转变上具有立即性辅导效果。3.从质性材料的分析结果看,多途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方案得到了大多数实验组成员的喜爱和肯定,主要表现在成员们非常喜欢活动游戏分享讨论的团辅方式,使他们从中收获了很多,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对压力事件的认识。(二)本研究设计的多途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方案是适合当前大学生压力管理实际的方案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一定的适用性和可推广性。4.2研究反思与对未来研究的建议本研究在整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了解了当自订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设计制定了有效的适合大学生压力管理的多途径团体辅导方案,并对实验组大学生进行了团体辅导,运用《大学生心理压力问卷》进行前后测,用统计软件SPSSl6.04l 4研究反思与展望进行量化数据的统计分析,同时结合了团辅之前、之中、之后的质性文字材料得出了最后的结论。但是尽管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简述如下,并对后来的研究者加以建议:(一)在团体辅导方案的制定上本研究设计的多途径压力管理辅导方案主要包含了认J;N,77为训练、放松训练、自信一i二,iJll练以及时问管理训练等几个大的方面,对其他行之有效的压力管理的方法没有一一加入,设计上也比较宏观,具体的细节性问题在团辅的过程中才发现设想不足,没有考虑全面,对活动的顺利实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建议未来的研究者在方案的设计上要认真细致的考虑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会突发的状况,应该如何处理等等。应该尽可能的细化和深入。(二)在研究对象的选取问题上由于时间、场地和精力的限制,此次团体辅导选耿的被试仅仅是浙江师范大学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其结果仅适合解释当地大学生心理压力团体辅导方案的成效不能简单轻易的做出推论。因此未来的研究者在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尽可能的将研究对象的范围进行拓展,全面的考察多途径压力管理辅导方案在各个地区大学生身上的适用性以及影响效果。(三)在辅导方案的实施上本研究的研究者同时兼任了方案设计、方案实施、访谈、结果分析、结果撰写等工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对本研究的客观性存在一定的影响。另外,研究者本人从未有过团体辅导的经验,因此对团体的控制、活动的实施、引导成员交流分享上肯定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实验结果。建议未来的研究者需要不断的提升团体辅导领导的经验,在研究的人员安排上要尽可能的合理与完善。.(四)在研究时间的安排上本研究的团体辅导实施大约为一个月,每周2次,每次约90分钟,从团体辅导的反馈与质性材料的分析结果上看,团体辅导的时间跨度还是比较有限的。因此,建议未来的研究者可以通过延长团体辅导的时间,增加团体辅导的次数与频率来深化辅导方案的效果与影响。(五)在实验后测上 4研究反思与展望由于时间和其他限制,本研究没有展开追踪测量,这对辅导方案是否具有持续性的辅导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我们无从得知该方案的持续性辅导效果。建议未来的研究者应该在实验后测之后的一段时问增加一次或几次追踪测量,以考察干预处理的持续性辅导效果。43 参考文献郭双.大学生心理压力感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关系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赵冬梅,苟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压力分析及管理策略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0,24:73.张万兴.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手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292-1294.肖水源等.消化性溃疡的心理因素研究[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1,(24):10-12.SelyeH.Thestressof1ife[M].NewYork:McGrawHill,1956:54.杨德森.行为医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85—287.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5—159.吴丹桂.广州地区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及其相关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9.张军良.大学生社会支持、控制感在压力源一压力反应中作用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谢黎红.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压力反应、一般自尊及生活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J].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刘贤臣,王均乐,于建春等.大学生心理卫生、健康行为及生活事件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1993,2(1):37—40.‘LiuXCOdas,PengX,AsaiK.Lifeeventsandanxietyinmedicalstudents[J].SocPsychPsychiatrEpidemi01.199732:63—67.PhillipL.Rice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1—43RichardS.Lazarus.Psychologicalstressandthecopingprocess[M].NewYork,McGrawHill,1966:466.王明辉,张淑熙.应激研究综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1):59-62郭双.大学生心理压力感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关系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 参考文献学.2007:8.陈超然.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及其与人格维度关系的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4.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引自谭锦花.研究压力反应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8.黄希庭,余华等.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0,2(5):45—47.杨文萍.中师生的应对方式及干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张学浪.研究生心理压力及压力管理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刘玉梅.蒙汉贫困大学生生活压力、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8.刘颖.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相互关系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李虹.压力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6.TraceyJ.Devonport,AndrewM.Lane.Cognitiveappraisalofdissertationstressamongundergraduatestudents【J].ThePsychologicalRecord.2006,56:259.266.JerushaConner,DenisePope,MollieGalloway.Studentswithhighgradepointaveragesoftencarryanunhealthyloadofstress.Howcanschoolshelp?[J].EducationalLeadership.2010,l:54.DemetUnalan,MustafaCelikten,AhmetOzturk,VesileSen01.Therelationshipbetweenvocationalcollegestudents’smokingbehaviorandself-actualization,interpersonalsupportandstressmanagement[J].SocialBehaviorandPersonality.2008,36(6):721-726.JotmA。Calicchia,LouiseB。Graham.Assess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spirituality,lifestressors,andsocialresources:buffersofstressingraduatestudents[J].NorthAmericanJournalofPsychology.2006,8(2):307—320.AlexanderStyhre,AndersIngelgSrd,PederBeausang,MattiasCastenfors,KinaMulec,JonasRoth.Emotionalmanagementandstress:managingambiguities[J].OrganizationStudies.2002,23(1):83—103.RubyR.Broughanl,ChristyM.Zail,CelesteM.Mendoza,JanineR.Miller.Stress,SexDifferences,andCopingStrategiesAmongCollegeStudents[J].CurrPsych01.2009(28):85—97.45。 参考文献NancyR.Ahem,AnneE.Norris.ExaminingFactorsThatIncreaseandDecreaseStressinAdolescentCommunityCollegeStudents[J].JournalofPediatricNursing.2010:1.11.郭双.大学生心理压力感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关系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王欣,王向东.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应激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4):411—413.王欣,韩瑞.不同学校学生生活应激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7,7(1):卜2.李伦,王谦.大学生心理应激生活事件与虑付方式的特点[J].医学与社会,2000,13(2):58—59,63.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J].青年研究2000(16).徐长江,钟晨音.浙江省大学生心理压力总体状况与来源的调查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27):101—102.李虹,梅锦荣.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心理科学,2002,25(4):398—401.王成义.大学生压力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311—313.王乐然,陈立明,罗仁,王松波.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27(6):851—852.钱久李,陈丽冰.就业心理团体辅导研究[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2):168.张建英.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安徼科技学院学报,2009.王军,宇业珍.团体心理辅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形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EdE.Jacobs,RobertL.Masson,RileyL.Harvill著,赵芳,杨静慧,许芸译.《团体咨询:策略与技巧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5—18.张瑾.大学生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18:109.DeborahC.Beidel,B.ChristopherFrueh,ThomasW.Uhde,NinaWong,JanelleM.Mentrikoski.Multicomponentbehavioraltreatmentforchroniccombat—related 参考文献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JournalofAnxietyDisorders.2010.9:1-8.孟献峰,曾芊.放松训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3):60-61.徐长江,钟晨音.浙江省大学生心理压力总体状况与来源的调查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27):100-104.KyriacouC,SutcliffeJ.TeacherStress:Prevalence,Sources,andSymptoms[J].British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1978,48:159.167.叶向阳.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的结构及特点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122—124.47 附录附录一《大学生心理压力问卷》(摘录)本问卷是为研究当代大学生盼【)理压力状况而设计的,目的在丁.了解目前人学生压力状况,并寻求有效手段,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紧张,增进心理健康。问卷只tL}j于学术研究,不做其他J}l=J途,并且答卷采用记名形式是为了后测方便进行统计。请您能施心填写,我们将对问卷结果保密。回答方式:题后都有几个备选的答案,请在每题后标记您感觉;Ii擎度的数字或选项—E划“√”,每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每道题都没有对错之分,回答时不要与别人商量,也不必犹豫不决,可完全凭直觉回答。注意不要漏题、串题。多谢您的合作!学号:家庭:1.城镇2.农村性别:1.男2.女所学专业:1.文史2.理]:3.艺术4.体育学历类别:1.本科2.研究生是否独生子女:1.是2.否下面所列的是您在校中常见的—些使人感到压力蝴【)理紧张的事件。请指出这些事什使您感觉到压力的大小。l没有压力2有点压力3有些压力4压力很大5压力极大1.担心自己‘幸h考或被其它同学超过1234526.因不能为家里分陇而苦恼123452.缺乏社会经验l234527.经济经常感到紧张123453.难以适应大学的生活节奏1234528.不喜欢现在所学的专业l23454.远离亲人的孤独感l234529.学习感到I搁难123455.不会合理安排课余时间1234530.其它同学高消费对自己的影响123456.医疗和心理服务机构不健全1234531.感觉有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123457.感觉自学能力不足1234532.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123458.不愿参加社会服务与联系工作1234533.自我发展空间太小l23459.中学中在学习上的优越感受到压抑1234534.父母自己学习成绩期望过高1234510.不大适应学校群居的生活l234535.生活没有目标,感到无聊1234516.课程枯燥乏味1234541.很难处理与室友的人际关系1234517.与父母关系不和l234542.缺少展现自我才能的机会1234518.很难找到理想的学习场所1234543.不能与老师建立起和谐的关系1234519.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和亲友(父母、1234544.感到在价值观、生活观上很难和12345恋人等)的意见发生冲突父母沟通20.被人误会1234545.经常受到某些已哩悯题的困扰1234521.前几届同专业的学生分配不佳l234546.缺乏与他人自然有效沟通的能力1234522.不适应大学的教与学方式1234523.自己的身体:不好1234524.学校太封闭l234525.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12345总之,您认为在大学的工作、生活与学习中心理压力有多大?1234548 附录第三部分:压力反应问卷当你经历第二部分所列举的那些压力源事件时,最近一个月来会产生‘I-;U这些反应吗?请在每道题后面按符合自己情况的数字划“√”。从来偶尔经常1卜常多没有有1、学习效率特别低。12342、觉得特别疲劳,很累。l2343、有活着没有意义,想自杀的想法。12344、觉得很内疚,很多事情都是因为自己没做好。l2345、觉得头痛、胃痛,浑身不舒服。12346、觉得自己的生命没有意义和价值。l2347、做事情很没信心。l234第四部分:应付策略问卷指导语:以一卜.列出的是当你在生活中经受到挫折打击,或遇到困难时可能采取的态度雨做法。请你仔细阅读每一项,然后选择最适合你的答案。从不偶尔有时经常遇到挫折打击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采取1.通过J:作学习或一此其他活动解脱⋯⋯⋯⋯⋯⋯⋯01232.与人交谈,倾诉内心烦恼⋯⋯⋯⋯⋯⋯⋯⋯⋯⋯⋯Ol233.尽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O1234.改变自己的想法,重新发现生活中什么重要⋯⋯⋯Ol235.不把问题看得太严重⋯⋯⋯⋯⋯⋯⋯⋯⋯⋯⋯⋯⋯0lh2311.寻求业余爱好,积极参加文体活动⋯⋯⋯⋯⋯⋯⋯o12312.尽量克制白己的失望、悔恨、悲伤和愤怒⋯⋯⋯⋯0l2313.试图休息或休假,暂时把问题(烦恼)抛开⋯⋯⋯Ol2314.通过吸烟、喝酒、服药和吃东西来解除烦恼⋯⋯⋯0l2315.认为时间会改变现状,唯一要做的便是等待⋯⋯⋯012349 附录附录二团体反馈单日期团体活动反馈单这是第——次团体活动您的学号亲爱的伙伴:我们此次的活动聚会结束了,你是否对这个团体感到满意,是否有所收获?请把你的想法告诉我们,谢谢11、本次团体辅导的目标就是帮助大家通过一系列的压力管理辅导活动,缓解压力,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从而增加自信,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通过这次辅导,你认为目标的实现程度如何?A非常无效B有点效果C比较有效D非常有效2、在团体中你觉得团体所呈现的气氛使你的情绪感到紧张的程度如何?A非常紧张B有点紧张C比较放松D非常放松3、你对整个团体进行的满意程度如何?A非常不满意B不满意C有点满意D非常满意4、你认为通过辅导个人的学习获得如何?A没有B很少5、团体是否增加了你对别人的了解?A没有B很少6、团体是否增加了你对自己的了解?A没有B很少C一些D非常多7、团体辅导是否影响并改变了你的生活?A没有B很少C一些D非常多8、你是否喜欢参加这个团体?A非常不喜欢B不喜欢C比较喜欢D非常喜欢9、你认为此次团体的氛围如何?A非常好B比较好C一般D比较差E非常差10、团体辅导让你感到最满意的是:11、团体辅导让你不满意的地方有:12、谈谈对这次团体辅导的心得,并提出对团体辅导的意见:50 附录附录三观察员记录单观察员记录单 附录附录四家庭作业一一、你认为什么是心理压力?家庭作业一“减压知识”大盘点二、你生活中遇到过的心理压力的来源有哪些?三、当你产生心理压力时,你会有哪些反应及表现昵?生理上:情绪上:行为上:四、你是怎么排解压力的呢?有哪些方法呢?(尽可能多的详细列出)签名: 致谢只能感叹,时间流逝的如此之快,转眼间毕业在即,瞬间心中涌起的便是留恋。很幸运,能成为徐长江导师的学生,我自认是一个不够有耐心不够细心的人,但是在我的导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做人做学问的道理,他面对科研以及教学的认真钻研,面对学生的耐心指导与教诲,都让我们所有学生发自内心的去学习。还要感谢师母刘迎春老师对我生活上的关心与照顾,和您每一次的聊天沟通都是我美好的回忆。您和导师三年来对我的关心照顾时常让我觉得家就在我的身边,你们的关怀和恩情我永不会忘记。同时,也要感谢浙江师范大学所有给过我帮助的老师:况落华老师、刘冬仙老师、陈永胜老师、戴春林老师等等。还有要感谢我研究生三年生活中最最亲爱的姐妹们,我的室友陈晓娟一直在生活上学习上照顾我,感激不尽,我们的友谊不会随着时问和地域的改变而改变,还有我的同门姐妹丁聪聪、曲倩、苗智娴、施朦、雷琴婷,和你们在一起的情形好似就在眼前,真的很怀念那段时光。还有认识了很多好朋友,叶明翠、刘丹、吴红叶、吴宗宝、陈莉,和你们在一起训练的日子我也不会忘记。还要感谢在我论文完成期间帮助过我的师弟师妹们,还要感谢一直对我学习生活关心的师姐周玉玲,谢谢,谢谢你们。最后,我最要感谢的就是我的家人。我的爸爸妈妈弟弟,谢谢你们一直对我的支持,支持我读了这么久的书,你们的爱就是我的动力。其实,对父母的爱我是无法用言语去表达的,我只能以后用我的努力我的行动去回报他们。能成为你们的女儿,是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情。谨以此文献给所有给予我指导和关怀的人12012年3月29日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1.((TAM模型视角下的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第1期2.《解压良方构建多途径压力管理方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8月11日第12版3.《浅析人才测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科学与财富》2011年第10期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酌声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汪饯嫉日期:历f峰厂月)宕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浙江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浙江师范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作者签轹汪《《导师签名:弘7日期:劢,埠,月≯寥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