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管理的生理学与心理学机制探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压力管理的生理学与心理学机制探析

压力管理的生理学与心理学机制探析摘要:首先确定压力和压力管理的概念,然后通过汉斯・薛利的压力GAS理论来讨论压力管理的生理机制,通过心理学上的归因理论、门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和群体动力学理论來讨论压力管理的心理机制。关键词:压力管理;生理机制;心理机制一、压力管理的概念压力是个中性词,但人们往往给它赋予了太多的贬义色彩,总是把它与绩效不佳、职业枯竭、身体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逃避行为、工作满意度下降等一些消极的行为联系起来,这源于过度压力的症状是明显的,是负面的,而忽略了适度压力的积极作用。如何解决工作中的压力问题,这就需要科学有效的压力管理。压力管理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将作用于个体或组织的压力的负面效应最小化,而最大化的发挥其正面效应的过程。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压力管理是将作用于个体或组织的压力调节到适宜的水平而不是将压力完全消除掉,如果生活或工作屮没有了压力,那么也会产牛没有压力的压力。二、压力管理的生理学机制汉斯•薛利认为,机体具有保持体内平衡的内驱力,当压力源威胁到体内的动态平衡状态时,机体会自动作出反应來维持平衡,但机体作出反应的能源物质是冇限的,如若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机体就会失丈•应对持续压力的能力。薛利把压力与机体的对抗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警戒反应阶段。当出现警戒反应吋人体会出现急性应激反应,这些反应会引起我们"体机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若这些状态持续时I"可短或及时得到了缓解,则产生的压力会成为工作的动力,反之就会岀现不良影响。因此,这是一个警告阶段,用以捉醒人们引起重视,及时作出调整,若忽视了或者调节失败,或者外界压力过强则会进入第二阶段;笫二阶段称为对峙阶段。在这个阶段,一方而人体的生理、生化变化进一步加强,另一方血个体会竭尽所能的调用体内的各种潜能做抵抗。在対峙阶段,人的身心已经开始岀现故障、发生病变的临界状态,若及时调整,增强白我力量,获得有效的支持,并可阻止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变化,并可能退回到第--阶段,否则很容易急剧发展到第三阶段;第三阶段为衰竭阶段。在这个阶段,若人体的压力还是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或缓解,则人体的唤醒状态和免疫系统开始崩溃,疾病纷纷而至,会直接导致心理防御系统崩溃或者牛命因疾病而终止。从薛利的理论的三个阶段来看,机体对压力口有其免疫的功能,即机体可以通过口身的调节来应对压力的存在,但毕竞机体对压力的应对是有限的,在很多时候我们必需借助外界的手段來缓解或消除压力对个体产生的不良影响。而授佳的时机就是在警告阶段就采取行动是对个体授小的伤害,而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机体发给我们的信号,等想采取行动的时候,往往已经发展到了第二阶段,更冇甚者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正如过劳死或心理崩溃导致的自杀。所以压力管理应宜早。三、压力管理的心理学机制 1•归因理论。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位称之为归因。归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纳,该理论解释了归因的维度以及归因対成功与失败的影响。他认为,内因外因、稳定与不稳定是人们在进行归因吋所考虑的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相互独立,人们如何归因会影响今后的成就行为。韦纳于1982年又提出了归因的第三个维度一一可控性,即失败的原因是个人能力控制Z内还是Z外。在韦纳看来,这是三个维度经常并存,可控性这一维度有时本身也可发生变化。从韦纳的归因理论可以看出,压力的产生很多时候來自于个体的归因,如同样面对完成得不理想的工作任务,如果把原因归结为个人的能力导致的,则个体会产生很人的压力,如果把原因归结于不确定的环境导致的,相对的个体体验到的压力就会小一些。同理,同样面对升迁,有的人会感觉很开心,觉得那是上级对H己工作的肯定,是白己工作努力的结果,而有的人会忧心忡忡,考虑自己能否胜任,会感到很大的压力。之所以有很大的区别,就在于个体的归因。所以,我们在进行压力管理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形成积极的陆好的归因。2.门槛效应。登门槛效应源于兆里德曼和死雷瑟做的一个试验:他们派人随即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他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他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耍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肓接提出将不仅人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到20%的家庭主妇同意。从这个试验里我们知道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人-口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询后一致的印象,就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彖,犹如登门槛时耍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的登上高处。从门槛效应中可以给我们很多压力管理的启示,有时候压力的产生往往也和个人或组织不合理的1=1标设置有关,超出个人暂时能力范围内而又无法达到的过大的1=1标,肯定会使自信心受挫,而且也会彩响工作绩效等,所以,在进行压力管理的时候,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应当像登门槛一样,-•步-•个台阶,通过小目标的完成來实现最终人目标的实现,通过提升白信心來缓解压力。3.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Effect)”或“期待效应”。最早源于希腊神话。但对这一效应做出经典证明并使它广泛运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们。罗森塔尔和福徳告诉学牛实验者,用來进行实验的老鼠來自不同的种系:聪明鼠和笨拙鼠。实际上,老鼠來自同一种群。但是,实验结果却得出了聪明鼠比笨拙鼠犯的错误更少的结论,而这种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对学生实验者测试老鼠时的行为进行观察,并没发现欺骗或做了其他使结果歪曲的事情。似乎可以推断,拿到聪明鼠的学生比那些拿到笨拙鼠的不幸学生更能鼓励老鼠去通过迷津。也许这影响了实验的结果,因为实验者对待两组老鼠的方式不同。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体现的就是暗示的力量。如果你始终给事物传递一种良性暗示,它会出现转札或者变得更加出色;但是,如果你给他传递一种不良暗示,事情往往会真的变得很糟糕,因为不良暗示中包含有对人的贬低、歧视,它会让人消极自卑,乃至一事无成。皮格马利翁效应给我 们的启示是,积极的暗示冇利于压力的化解,而消极的暗示会加深压力的程度,在进行压力管理的吋候,我们需要的是积极的暗示。2.群体动力学理论。库尔特•勒温(KurtSwin,1942)是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程的心理学家。他指出,任何一个群体都会具冇格式塔的特征,群体是一个整体,群体屮每个成员之间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此即勒温提侣的群体动力学(groupdynamics)理论。勒温称个人在某时间所处的空间为场,在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索彼此影响;当某部分元索变动,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会受到影响。他用场论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并用以下公式表示个人与其环境的交互关系:B=f(PE)其中,B:Behavior为;P:Person个人;E:Environment环境;f:function函数。此公式的含义是,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勒温认为,压力是“动力场”的产品,所有的个体或组织都处在一个充满动力和阻力(如压力)的场中,这些力量会阻碍或推动个体的行为,以维持动力场的平衡,但如果缺乏这种限制力就会使行为朝相反的方向发牛变化。根据勒温的理论,我们在进行压力管理的吋候,实际上是在维持一种压力的平衡,如果没有压力,个体会感到极度枯燥,没有口标,会产生没有压力的压力,如果压力过大又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压力管理就是把压力调整到适宜的水平。同时,个体是牛活在群体Z屮的,对于压力的管理不仅仅是个人,还应考虑周F同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体对他人的影响。参考文献:[1][英]瓦莱丽・J.萨瑟兰,卡里・1“库珀•战略压力管理——组织的方法:第1版[M].徐海鸥,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0.[2][英]斯蒂芬•皮尔比姆,马乔里•科布纳基.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第1版[M].嫌晓红,贺靖文,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3]加里•德斯勒,曾湘泉.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4][英]露西•塞弗特・40个口我灌能培训工具:第1版[M]•唐卫峻,刘申燕,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